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

海峽對岸的母親: 四、母親來台第一餐少了太平麵


四、母親來台第一餐少了太平麵

    我們為了慶賀一家團圓,為了替母親洗塵,也為了感謝陳先生夫婦,當天中午我們就在餐館用餐,並特別為母親叫一道壽麵,慶祝母親一路平安的來到台灣,可是母親對這一餐飯,似乎吃的並不愉快,一席雖然有十幾道菜,可是母親卻只吃了一些麵及一些魚,由於母親沒有牙齒,雖然配有假牙,稍為堅硬的食物都吞不下去。而且對每道菜都由服務生分菜感到不習慣,特別是我們叫的壽麵而不是福州的太平麵,所謂太平麵,是麵線和整粒的白煮蛋。我叫的不是麵線,也不是太平蛋,她心中似乎也就不太高興,嗣後她曾對我提起家鄉風俗規矩,太平麵期以平安順利,吃豆腐換水土 ,俾能適應新地區的水土氣候,雖然她並沒有責備我的意思,但她心中的介意,則可想象。這也讓我不解的是,母親的性情似乎變了,她一向不會計較這些小節,我們家貧,生活難得安定,也無從顧及這些問題。
    自母親來台的第一天晚餐開始,照顧及料理母親吃飯卻是煞費工夫,由於她沒有牙齒,所以食物要非常的柔軟熟爛,乾飯要煮得如同稀飯一樣的爛,可是又不可以煮成稀飯,在中餐、晚餐她不喜歡吃稀飯,她要吃乾飯,但是要煮爛,即使是很爛的飯,她用餐的時間也特別長,一餐飯要個把鐘頭,而且她要吃熱飯,冷了就要加熱後再吃,每餐飯總須要加熱二、三次,好在用微波爐加熱很方便,問她在家鄉如何做法,她說用開水沖泡熱後再吃,可是照她的方式沖泡後的乾飯,即使把水倒乾,就差不多如同稀飯了,她也就不喜歡食用了,所以她對於微波爐最感興趣,不但可以加熱,而且仍然保持乾飯的風味。飯煮爛一些並無困難,可是菜要煮的很爛,就不那麼簡單,母親吃的青菜不但要全是葉子,而且必須甚為柔軟的青菜葉,即使是波菜、覓菜的葉子,還得再加以切細,稍有粗糙的菜葉,就吞不下,就要吐在桌上,她喜歡吃魚,但是也只愛吃黃魚、鯧魚,甚且台灣的鱈魚有時也都嫌硬,最難處理的是肉類,肉醬要絞兩次後再用刀剁爛,紅繞豬肉要煮到她能吃得下,不但要下功夫,否則不只是吞不下去,而且吃的直皺眉頭,她心中的不高興是可以領會的。體會到母親牙齒不好,為她準備她可以吞下的食物,為她特別煮些糜爛的食物,並不是很困難的事,即使麻煩些,也都能克服,最令我們感到頭痛的是似乎我們之間有一道看不見的牆,難以溝通。單就吃飯一事,本是最簡單、最容解決的問題,單獨為她煮一鍋的米飯,不是很容易嗎?在大陸母親雖然和堂弟住在一起,吃飯的習慣也是燉飯,各自燉一罐的飯,她自己吃的飯燉的較爛些,可是當我們另外為她煮一鍋飯時,她卻不太高興的說,你們吃什麼她就吃什麼,不要增添你們的麻煩。由於大陸當年的生活水準與生活習慣,三餐都以吃飯為主,而母親一向生活節儉,因此吃菜很少,但是飯量卻很大,一餐可吃三碗多飯,但是她吃飯卻無定量,高興時胃口好時,可吃下兩、三碗飯,不高興時,胃口不佳時,則一碗飯也吃不完,正常的飯量大約二碗多,我們猜不出原因,初來時我們發覺她看到我們都是只吃一碗飯而不好意思去添飯,為了減少替她添飯的麻煩,她和岳母的飯碗都改用中號點心碗盛飯,初則她每餐總是先詰問我為什麼特別給她用大碗,我們都是以老人家裝飯不方便,用大碗不就方便多了,而且岳母也是用大碗,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解釋,也就慢慢的習慣了。吃飯如此,其他菜肴亦復如此,可是每當我們替她添飯時,她卻說 :「你們以為我很會吃飯,年紀大了飯量也不多。」而有時她卻似乎生氣的說:「這麼老的人,該死了,吃這麼多做什麼?」更使我們摸不清她心裡在想些什麼。經過四十多年的隔離,母親似乎對我們存著許多猜疑。
    母親初來,我們也希望母親能多瞭解、多享用一些台灣富庶的物質生活,能去除她的猜疑,也帶她一起去菜市場、公教福利中心、超級市場購物,也特別多買,載滿一車的日用品及食物,讓她看到別人也一樣滿載而歸,每次她也都驚嘆的說,臺灣人購物好像搬家,讓她最高興的是贈品,她要帶回送親友,可是回到家也就忘了。
    她母親愛吃豬肚、麵線,可是燉好的豬肚泡麵線,當她看到我們大家都吃米飯時,她卻不肯獨自食用,她仍然是那一句老話「大家吃什麼,她也吃什麼。」還是要對她解釋,她牙齒不好,所以吃麵線,我們吃飯配豬肚,勉強的合她的意思,兩岸不同的生活習慣與兩代思想的認知,從三餐吃飯上就顯現了許多難以溝通的隔閡。早餐我們為趕上班上學,習慣上都吃麵包牛奶,而母親卻習慣吃稀飯,我們特別替她煮些稀飯,可是她卻以你們吃什麼她也吃什麼,而不吃稀飯,但是給她吃牛奶麵包,而吐司麵包塗的奶油,她認為奶油是牛油說她不吃牛肉,所以不能塗奶油,只好塗果醬或另外買其他麵包給她食用,但是當她看到我們吃的和她不一樣的食物時,她就會問,為什麼她特別,她不需要特別,她還是一句老話,你們吃什麼,她就吃什麼,就為了她這句話,卻增添了我們許多麻煩,也增加了許多誤會,這或許是她的好意,她不願增加我們的麻煩,她常說,她來這裡好像是做客人,一切隨你們方便,不要增加你們麻煩,煮飯多加一把米,煮菜你們盛起來後,留一些在鍋裡多煮一會,從她這些話中,可以想見母親是非常的在意,怕增加我們的麻煩,怕增加我們的負擔,因此她似乎不敢多吃,吃好一碗飯,往往不再去添飯,我們替她添飯,她多拒絕的說你們以為她的飯量很大,老人不會吃的很多,你們剩飯剩菜就夠養活她了,即使我們替她盛飯時也就特別裝滿一點,她也是一樣的話語,說不必特別裝的這樣滿,甚且她也故意的剩下半碗飯說太多了吃不完,這飯留著她下一餐再吃,我們告訴她台灣氣候不好,食物容易敗壞,吃剩的都是倒掉,不能留在下一餐吃用,但是她對此並不理解也不理會這些,因為下一餐,她也就忘記了,她已經記不得前一餐吃的是什麼,更記不得前一餐有剩飯,她似乎也記不起來她自己做過的事、說過的話,因此偶而她也會說出她心中的真話,她說她年青時是有名的食量大,你父親就嫌我吃量大,這一碗飯怎夠她吃,事實上我們早知道大陸人生活習慣飯量大,我也記得小時候二碗多飯還填不飽肚子,所以在餐桌上,放置了奶粉、蜂蜜,以及保久奶讓母親可以隨時取用,可能母親節儉成性,她沖泡牛奶取用奶粉很少,不及我們三分之一,非常的淡薄,只能當作茶水喝,對於增加營養,對填飽肚子,發生不了什麼作用,這與母親節儉的生活習慣有關,妻回家鄉接母親時,見母親也訂有鮮奶,也備有奶粉,一份鮮奶分做二次食用,沖奶粉一次一小匙,買蜂蜜一次買一兩或二兩而不是一瓶,為了改變她的生活習慣,餐桌上就多為她準備一盒餅乾,母親喜歡食用的蘇打餅乾,並請她多用保久奶、餅乾充飢,她不愛喝水,口渴多以蜂蜜解渴,而保久奶由於食用方便,加上餅乾,既可解渴又能充飢,她口渴了,就以保久奶解渴,肚子餓了再加幾片餅乾,每天少則二、三盒,多則三、四盒,雖然我們並不吝嗇於讓母親食用,我們每次都是至少購買二箱以上任憑母親取用,未及食完就先補充,可是母親似乎總是怕我們嫌他吃的多,常常說保久奶都是小孩們吃光,她很少食用,母親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,這種不信任我們,懷疑我們,使我難以理解。在以往貧窮的社會,婆婆嫌媳婦飯量大,媳婦嫌婆婆會吃飯,斤斤計較那僅有的幾碗飯,好讓丈夫、兒子多吃幾口飯,母親似乎仍存這種疑慮,怕我們嫌她飯量大,為了消除她心中的疑慮,幾乎餐餐都對介紹臺灣的富庶,米很便宜,雞蛋、魚、肉比青菜還要便宜,並且對她說,她不是這裡的客人,她是這家的主人,這家的尊長,祖母。可是出乎意外的是,她始終都是說她是這裡的客人,無論如何解釋,都無法消除她心中的疑慮。這四十多年的隔離,割斷了我們母子間的臍帶,只能歸咎於時代悲劇,也道盡了中國人的悲痛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